公司動態
公司動態
我國第一部《食品安全法》已正式頒布實施。這是一部為防止、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,預防和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生,保證食品安全,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,增強人民群眾體質的大法。食品安全標準,在大法中總則及第三章中都給予著重強調,高度重視。本文就我國肉類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的現狀、存在的主要問題,以及肉類產品生產企業如何開展質量安全標準化工作,提出一些分析和建議,供與會專家、企業家和業內同仁參考。
一、我國肉類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
歐盟、美國、俄羅斯、新加坡、日本等國家對我國肉類出口企業均實行注冊制度。我國在動物衛生、檢疫法律建設、技術法規、質量及安全標準方面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,法律不健全、技術法規體系不健全、標準技術水平低,標準內容與國際接軌成分少,缺乏國際對接平臺。我國肉類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存在的主要問題:
1、肉類及其制品技術法規少,沒有形成安全的法規體系。
我國多年來執行《肉品檢驗(試行)規程》(簡稱“四部”規程)采用蘇聯的技術法規模式,以及原國家商檢局制定的“出口食品廠、庫最低衛生要求”等法規,這與建立肉類產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相差甚遠,法規不健全,技術內容沒有覆蓋肉品生產的全過程。缺少具體的畜禽動物防疫技術法規,畜禽產品農殘、獸殘控制方面的法規、產品標準、產品運輸衛生法規,與歐美發達國家比有較大差距。如:美國《肉類和家禽的檢驗》部分,就包括了從Part301至Part391,共90個法規,每個法規還含有若干分法規和具體標準,詳細規定了各種肉類的定義、檢驗程序、衛生設備、出口、運輸、進口產品、記錄、標簽等等。歐共體發布的關于肉類安全衛生的指令和決議至少有35個,內容分六大類,僅文件內容有近200頁。歐美技術法規體系至少涵蓋了:①動物飼養場、畜禽產品流通場所的認證及審批條件;②特定畜禽疫病的監測、控制與撲滅計劃;③畜禽及其產品的運輸控制和疫病控制系統;④畜禽產品進出口條件;⑤獸醫師認證及其出證等等。涉及畜禽及其產品生產流通的每一個環節,大到畜禽防疫政策、屠宰企業設置,細到屠宰加工廠的墻面和窗戶設計等,全部以法律和技術法規做了規定,技術法規體系非常詳實、龐大。
2、技術法規和標準協調性差,內容分散。
肉類產品的安全衛生涉及畜禽養殖業(包括飼料、飼料添加劑成分)、肉類產品加工(屠宰加工)、肉類制品生產加工,銷售流通直至顧客餐桌全過程,其標準應整體協調。而我國的肉類產品標準分別由農業、衛生、商貿、商檢等部門分別制定,農業制定飼養、防疫標準;商貿制定產品和加工技術標準;衛生制定肉類衛生標準;商檢制定檢驗規程標準,每一類標準都涉及相關內容,又都不完善,可操作性差。歐美發達國家制定的技術法規和標準有明顯的界線,并且高度協調,如歐盟的技術貿易措施管理體系是雙層結構的技術貿易管理體系:上層是歐盟指令和決議,對各成員國具有法律效力,指令只規定基本要求;下層是歐盟各成員國根據指令制定的執行指令和技術標準,技術標準由廠商根據市場決定,可以采用國際標準,也可以采用歐洲標準、協會標準或行業標準。
3、肉類產品加工過程缺少程序控制管理標準。
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項關于肉類產品的GMP技術法規或標準,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肉類產品生產加工出口的瓶頸。目前出口歐盟肉類產品受到限制,認為中國的“質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對終產品檢驗”,
專家來華考察注冊企業,主要是審核肉類生產企業是否建立了GMP控制體系?,F在是按國際標準ISO22000:2005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審核。
4、肉類產品生產企業缺少產品品類標準,技術水平低。
我國豬、牛、羊、禽肉產品標準僅十幾項,標準已遠不適應貿易需求,不利于進出口貿易開展。現階段在出口貿易中,企業完全按照進口國產品標準要求加工生產;同時在進口貿易中不利于設立技術壁壘。通過提高肉類產品標準限制他國產品進口,是許多國家采取的重要手段。我們可以在產品標準中,提出眾多的檢測項目和復雜的控制要求、標簽要求,增加這些產品生產加工和安全衛生控制方面的成本,比如:添置設備,檢測費用,用以削弱生產國肉類產品價格競爭力,保護我國肉類生產企業利益。
5、肉類產品中農殘、獸殘限量標準體系不健全。
我國出口肉類產品、農副產品由于農殘、獸殘超標問題屢遭國外拒收,扣留,退貨和終止合同,一些食品已被迫退出國際市場,給我國對外貿易造成很大損失。西歐曾是我國出口凍豬肉和豬肉罐頭的主要市場。但是1985年出口德國,因666殘留超過德國限量被全部退貨后,這兩種商品在德國及歐共體的市場至今未能恢復。
我國頒布的農殘、獸殘限量標準少,但一些限量指標卻高于國外水平,而檢驗方法標準與限量指標不配套,形成與國外先進國家不相協調的差距。歐盟是以兩個指令分別對農殘和獸殘最高限量做出規定。我國對這兩項系統標準是分散制定,還未形成協調配套系統。
6、兩套認證體系并存,不利國內肉類產品標準提高。
目前,出口肉類生產企業執行國際標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,認證體系要求高;國內肉類生產企業肉品市場銷售執行QS認證體系,認證標準相對要求低。相比之下,出口肉類產品安全要求嚴,要想通過認證,需在工廠設備、加工環節、人力資源投入等方面增加成本,在不完善的市場體制狀態下,產品價格并不能相應提高,故競爭不過一些不正規生產的小廠。因此,兩套體系并存,不利于國內肉類生產企業提高生產加工質量及安全管理水平。
二、對肉類企業如何開展質量、安全標準化工作的建議
1、加強對質量管理體系標準重要性的認識。
質量管理是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,世界各國企業家、學者都十分關注。早在二十世紀初,一些學者、專家就總結了質量管理發展的四個階段:
質量檢驗階段:自檢;專職檢驗員;
統計質量控制階段:美國休哈特、戴明的抽樣檢驗,美國軍火商對軍火工業質量管理~民用工業;
全面質量管理階段:主要以日本、中國QC活動、TQC;
國際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階段: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經過多年的制標活動,總結各國的質量管理先進經驗,于1987年正式頒布了質量管理標準化體系;
87版 ISO9000系列標準(ISO8402、ISO9000—9004);
94版 ISO9000族標準(共27個);
2000版 ISO9000族標準(共4個)。
當前,2000版標準被中國及世界各國企業采用,同時也被世界各國質量互認。因此,企業要想解決質量管理方面的憂慮,貫徹執行ISO9001:2000標準就可以了。因為ISO9000系列標準是國際貿易的共同語言(共80條術語),同時也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,只要企業認識到質量及質量管理的重要性,認真用好這個法寶,企業的生存發展就可得到保證。
2、提高企業安全生存意識,積極采用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準。
企業能不能生存發展下去,成為“百年老店”是企業家十分憂慮的問題。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、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對產品的安全方面的要求已高度重視:吃的食品要安全衛生;用的電器要求不漏電,使用時不會對人身造成危害;穿的衣服要求染料不含有偶氮致癌物質;兒童玩具要求不含有害危險物質;生存的環境要求無污染;工作的條件要求職業健康安全等等,要求越來越高。
面對國內外消費市場對安全的高度要求,無論是食品行業,還是生產電器設備、農藥、化工、建筑、餐飲、貿易等行業,都會遇到生產的產品(硬件、軟件、流程性材料、服務)安全問題,這也是世界各國企業及企業家面臨的共同問題。國際標準化組織,根據企業的需求,近年來制定了一系列國際標準。
如:ISO14001:2004環境管理體系標準,解決生產企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,該標準不僅是解決污染問題,更深的含義是人類社會重大的標準化課題,今后要求在產品上標有環境標簽:標明產品所用的原材料、消費的能源、對空氣、土壤、水的污染、用后的回收等都要求定量標注,如超出標準規定,市場拒售,企業丟失市場。
OHSAS18001: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,解決生產過程中對人身安全、健康問題。
ISO22000:2005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準:針對食品鏈中各類組織生產產品的安全問題。目前,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和各國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十分關注,同時,基于食品及肉類產品產業鏈長,食品安全事件(瘋牛病、二噁英、蘇丹紅、禽流感、超量殘留物質等)不斷發生,給食品加工企業、種植、養殖生產企業、外貿出口企業帶來很大壓力。
生產加工企業,尤其是大牌企業,一事要在學會運用國際標準,嚴格執行國家標準的基點上貫徹實施上述這些體系認證,實質是要對產品質量進行“源頭控制”、“過程控制”和“終端控制”,如綠色食品認證、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、ISO14001環境管理認證、OHSM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、GMP良好操作管理體系的認證等,以構成產品鏈的全過程處于有序控制中。
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,我國的企業及企業家要在世界肉類經濟的舞臺上嶄露頭角,在激烈的貿易競爭中爭得話語權,就必須了解國際規則,除上述體系認證外,進入國際市場還有更多的規則,如了解歐洲的動物福利法規,還有SA8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,進入歐洲肉類及其他食品還要通過BRC、IFS、零售商采購標準認證、伊斯蘭認證,911后防恐認證等等,企業家必須了解這些國際規則,才能使企業做大做強,走出國門、進入世界貿易舞臺。